一不留神又到期末了,熱搜上都在數著哪個學校的寒假更長,而我只想問,科研人的頭發還好嗎?
反正我是恨不得克隆十個自己,一個泡在實驗室盯實驗結果,一個去盯基金申請,一個去寫月底要送審的稿子.....還有另外七個“我”,這學期的六七篇論文還沒搞定,轉眼畢業論文又要開題了,好像加上一個“本我”,剛剛夠用,我可真是個數學天才!好不容易趁著”努力學習“的時候想在朋友圈矯情一次,結果發錯分組還被長輩質疑,“至于嗎,不就寫個作業?”其實,期末最頭疼的不是事情多,是那些沒有任何操作性可言的「重復勞動」。一整天下來,全在找梯子、找文獻、找前沿成果,然后還要打包下載,有的PDF格式的文檔想做個筆記做著做著都不知道自己看到哪兒了......等到自己要開始寫了,已經晚上十一點了,腦子里根本沒有什么學術觀點,可是不寫又不行,只能開始東拼西湊,生產一堆學術垃圾。可是我同門有一個師姐,也就比我早一年,可她今年都發了三篇SCI了 !導師有時候在群里想讓我們幫忙查一些冷門文獻,每次也都是師姐最快找到。同樣是搞學術,師姐每天看上去都特別輕松,甚至每周還有空去看(談)話(戀)劇(愛)。“資料和文獻那么多,你都靠自己手動找,能不慢嗎?”說完,師姐就給我演示了她是怎么查文獻和找資料的,原來她都是用Python自動完成的!本來還不太了解,但看完師姐的演示后,我驚掉了下巴:最讓人頭疼的文獻,用Python 3秒就能定位,5分鐘一并下載相關領域的關鍵文章、重要作者和科研熱點,追溯引證關系。實驗數據自動整合成列表,便于查看篩選;還能自動清洗,一鍵剔除用不到的。Python能把數據自動輸出成折線圖、三維圖、直方圖、嵌套餅圖等規范高質量的圖表,直觀展示千辛萬苦得來的研究成果,助力文章發表。難怪師姐期末氣色還這么好,有了這個神器根本就不用熬夜吧!要是大家都知道用這個查文獻、做數據,寫論文時也不至于這么煎熬了!于是,我向師姐打聽了一下她為什么會知道Python能夠用來做學術,編程一向不都是程序員的看家本領嗎?她說,她是在參加某次中科院組織的論壇時,聽了有關于Python的講座,發現它功能強大,然后開始學習的。不查不知道,一查嚇一跳。中科院早已開始在科研領域普及Python了: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Paul Romer,這位經濟學領域的專家,也是Python編程語言的忠實粉絲。經濟學研究會涉及到大量的數學運算和統計,而Python是最適合數據科學和統計學領域中的語言。看來,Python真的已經是新時代科研的趨勢了,不會Python的科研人,可能連領域前沿成果里的數據模型都搞不清楚了。你會發現,大多數科研人一旦踏入科研領域,就開始怨天怨地。實驗固然枯燥,文獻當然也難啃,但最痛苦的是你大把的時間都花費在了打雜上。如果這些雜事都不用自己處理,科研人就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學術研究中。
-
-
-
批量處理Excel&Word&PDF文件,不再怕軟件崩潰
-
這不需要有科研界的海螺姑娘,只需要幾行代碼,Python就都能幫你實現。